「多行不義必自斃」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,很多人望文生義,將「斃」解作死,大意是是做得多不合道義的事是自尋死路,其實這樣解釋並不正確!
「多行不義必自斃」這句話最早見於《左傳》「鄭伯克段于鄢」的故事,相信不少人讀過。當時鄭伯(鄭莊公)和他的弟弟段不和,鄭伯母親武姜和段合謀對付鄭伯,於是鄭伯說了這句話。有些人將《左傳》的「斃」解作失敗、傾覆,例如台灣的《國語辭典》就是如此解釋。解作失敗當然比解作死合理,但這是「斃」的引申義,未算完全正確。
查「斃」古訓作踣(粤音白),跌倒的意思。「多行不義必自斃」,換作廣東話的翻譯最傳神:「做咁多陰騭(讀作質)嘢,一定會仆X嫁」。
如此看來,廣東話的咀咒語,其實可能緊扣古義,不能單以粗俗視之😂
更多「達理中文」資訊:
達理中文facebook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9%81%94%E7%90%86%E4%B8%AD%E6%96%87-109347637599428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