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7月30日星期六

百年前潮語:自行屋


Lift,香港人慣稱為「𨋢」,這是從英文音譯而來,書面語宜寫作「升降機」(有些人則稱之為「電梯」,筆者認為「電梯」指escalator較貼切)。

百多年前中國人初次接觸lift,他們怎樣向國人介紹這種新奇事物呢?光緒皇帝的英文老師張德彝用「自行屋」形容這種新事物,他曾經作過以下描述:「......梯旁一門,內有自行屋一間,可容四五人,內有消息(案:「消息」指機關,即升降機內之按鈕),按則此屋自上,抬則自下,欲上第幾層樓時,自能止住。」(《法國日記》)

上文非常淺顯,相信不用筆者翻譯大家也能明白。張氏說明升降機的特點及操作狀況,既簡潔又清晰。說起來lift確和一間自行移動的小屋有點相似,張氏運用想像力把lift形容為「自行屋」,實在是神來之筆!


更多達理中文資訊:

達理中文facebook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9%81%94%E7%90%86%E4%B8%AD%E6%96%87-109347637599428

2022年7月24日星期日

百年前潮語:火輪車、地內火輪車

百多年前,中國人開始和歐美各國接觸,當時的國人接觸到很多新事物新學科,但苦無對等的稱呼,那麼當時人如何解決有關問題呢?

比較多人認識的做法是借助日文的翻譯,例如哲學、心理學、辯護士(律師)等詞語皆從日文而來,但採用日文翻譯是較後期的做法;大概到了晚清,大批中國學生到日本留學才出現這種做法。另一較常見的做法是音譯,多見於國名、地名、人名,這些翻譯和現今通行的譯法往往有很大差異,例如「勾本哈根」(哥本哈根)、衣西巴尼亞(簡稱衣國,即今日的西班牙),當然部分譯名仍保留至今,例如法蘭西、紐約等。另一種做法是當時國人見到西方的新事物後,利用自己的想像和已有知識創造一些新詞,本系列將會為大家介結這類詞語。

百多年前,國人見到在鐵軌上行走的怪物,這種怪物不斷噴出煙火,於是當時的人把這種新奇的事物稱之為「火輪車」,後來簡稱作「火車」。對於年輕人來說,「火車」之名頗費解,因為現時的鐵路不會見到煙火,但大家如果知道這名詞誕生的背景就應該不覺驚訝。

火輪車

至於在地下行走的鐵路(underground railway),百年前的人又如何稱呼呢?筆者翻查舊籍,見到同治年間(距今約150年)代表清政府出使歐美的張德彝,將地下鐵路稱為「地內火輪車」(可能其他人有不同稱呼),這個稱謂可說相當傳神。

150年前倫敦之「地內火輪車」

更多達理中文資訊:

達理中文facebook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9%81%94%E7%90%86%E4%B8%AD%E6%96%87-109347637599428



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

達理語文小品:陳生、李生、何生……

 

賈生即賈誼

筆者讀大學時,有一位來自台灣哲學系的教授批評香港人稱呼別人作「陳生」、「李生」、「何生」是沒有文化及疏懶,正確的說法應是「X先生」云云!

中國古代向有把成年男性尊稱作「」或「」,例如漢代有「張恢先」(即張恢先生)。司馬遷《史記》七十列傳中有「屈原賈生列傳」,「賈生」即賈先生,賈生乃漢初名人賈誼,司馬遷表示對賈誼尊敬所以稱之為「賈生」。(參見清代學者趙翼廿二史劄記》「先生或只稱一字」)

可見古代稱呼男性「」或「」皆可,後來以稱呼「」為多數,而較少有「先生」合用。這個傳統一直到清代仍保留,例如清代才子袁枚名篇《黃生借書說》,當中的「黃生」即是黃先生(案:袁枚朋友黃允修)。直到近代,才習慣把先生連用稱呼男子。

廣東人其實保留了古風,稱呼男子作「」,但在口語時變調作「sound」。哲學教授認為香港人稱男士作「」沒有文化,事實正好相反,真相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保留了古風。


更多達理中文資訊:

達理中文facebook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9%81%94%E7%90%86%E4%B8%AD%E6%96%87-109347637599428

精選文章

馮睎乾:跟劉老師學中文(達理指定文言範文序)

馮睎乾為「文憑試精讀 達理指定文言範文」所撰的序文,現徵得馮先生同意,把全文轉載於此。 中學時代,劉老師教了我兩年中文,令我獲益匪淺。現在他囑我為此書作序,自是欣然命筆。但老實說,這是中文科範文參考書,難免會勾起那些年的考試回憶,所以望着劉老師的大作良久,我就像小時候生病喝藥水的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