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多年前,中國人開始和歐美各國接觸,當時的國人接觸到很多新事物新學科,但苦無對等的稱呼,那麼當時人如何解決有關問題呢?
比較多人認識的做法是借助日文的翻譯,例如哲學、心理學、辯護士(律師)等詞語皆從日文而來,但採用日文翻譯是較後期的做法;大概到了晚清,大批中國學生到日本留學才出現這種做法。另一較常見的做法是音譯,多見於國名、地名、人名,這些翻譯和現今通行的譯法往往有很大差異,例如「勾本哈根」(哥本哈根)、衣西巴尼亞(簡稱衣國,即今日的西班牙),當然部分譯名仍保留至今,例如法蘭西、紐約等。另一種做法是當時國人見到西方的新事物後,利用自己的想像和已有知識創造一些新詞,本系列將會為大家介結這類詞語。
百多年前,國人見到在鐵軌上行走的怪物,這種怪物不斷噴出煙火,於是當時的人把這種新奇的事物稱之為「火輪車」,後來簡稱作「火車」。對於年輕人來說,「火車」之名頗費解,因為現時的鐵路不會見到煙火,但大家如果知道這名詞誕生的背景就應該不覺驚訝。
火輪車 |
至於在地下行走的鐵路(underground railway),百年前的人又如何稱呼呢?筆者翻查舊籍,見到同治年間(距今約150年)代表清政府出使歐美的張德彝,將地下鐵路稱為「地內火輪車」(可能其他人有不同稱呼),這個稱謂可說相當傳神。
150年前倫敦之「地內火輪車」 |
更多達理中文資訊:
達理中文facebook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9%81%94%E7%90%86%E4%B8%AD%E6%96%87-109347637599428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